《海国图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人提出了新的世界地理概念。它不仅向人们提供了近代世界各国地图,还以巨大篇幅,详述各国史地,丰富了中国人的世界知识,对资本主义的商业、铁路、银行、学校、新闻制度,乃至议会制度、西方近代机器生产情况都作了介绍,使人们对一向生疏的西方世界有了大致了解。更为可贵的是,魏源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3]的道理。他多次提到俄国彼得大帝勇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致国于强盛的事迹,首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说:“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只要认真向西方学习,“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将来“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4]这些话表明魏源力图通过世界史地研究,从中寻找救国之策,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雄心壮志。尽管《海国图志》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它毕竟为中国世界史地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徐继畲像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外国史地研究是“开眼看世界”的结果的话,那么,洋务运动时期的外国史地研究则是以走向世界,“借法自强”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外国史地编纂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即此期的许多作者大多有出国游历、实地考察的经历,写书的材料来源更为丰富、更为多途。此外,很多外国传教士也把外国史书介绍到中国来,如林乐知、瞿昂来等人译的《印度史》《俄罗斯国史》《德国史》《欧罗巴史》《万国史》《英俄印度交涉记》《中东战纪本末》等,李提摩太与中国人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等。这些译书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推动了当时的外国史地研究。概而言之,此期的外国史地著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