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理论依据。具体地说,“开放的世界”的形成构成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依据。
所谓“开放的世界”,是指各民族、国家全面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世界已经“一体化”。这里,地理环境已不再是交往的界限,信息手段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不同的民族、国家创造了一个“复制”整个世界的间接环境。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一台小小的“电脑”把各种信息收集起来,在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展开世界交往。世界的整体化由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犹如一个“地球村”。邓小平以其政治家的敏锐,准确而又深刻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4]
“开放的世界”所导致的全球循环的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了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共生性,这种共生性决定了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可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之外,如同人的肢体不能孤立于血液循环系统之外一样。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要得到发展,必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世界的角度”“从世界政治、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设计“中国式的现代化”,从而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