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唐太宗“宴百僚,奏十部乐”。这十部乐既可按曲演奏,又可随声起舞。因唐代舞蹈称为“伎”,故十部乐又称十部伎,它的出现显然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我国各族文化融合的积极成果。
唐太宗不仅锐意改革原有的音乐舞蹈,而且还亲自主持创作了新的歌舞,即《秦王破阵乐》和《功成庆善乐》。
早在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平定刘武周、收复并、汾旧地,为了庆祝胜利,“河东土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
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宴请群臣,开始在殿堂上演奏。他颇为得意地说: “朕昔在藩,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
可见,《破阵乐》是一支颂扬唐太宗显赫战功的赞歌。此后,每有宴会,必定演奏。贞观七年正月,唐太宗又亲自设计了一张《破阵舞图》,请著名的音乐家吕才担任艺术指导,按图教练乐工一百二十八人,舞者被甲执戟,象征车骑与步兵相间,往来击刺。旁有乐队伴奏,歌者和唱。还命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改制歌词,更名为《七德舞》。所谓“七德”,出典于《左传》中“武有七德”,意在发扬武功盛德。后来,又一度改名为《神功破阵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