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心深处我仰慕英雄,可我不愿看到也不愿接受英雄与死的必然联系。她是活着的英雄。查阅李林生平,其实对英雄称谓的给予不是在她牺牲后。1940年2月1日,也就是她牺牲前两个多月,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开幕。贺龙将军出席了大会,并向在场的与会人员这样介绍李林:“这是我们的女英雄,一个女同志,归国华侨大学生,来自大城市,能带着骑兵与日本鬼子打仗,打出了威风,很不简单!值得大家学习。”能赢得贺龙如此的赞许,年轻的女英雄受之无愧。
1990年,我在李林中学上高中。第一次了解了李林的英雄事迹;第一次给烈士扫墓;第一次与现实中的英雄这么近距离接触;第一次因这块英雄的土地自豪;第一次对英雄定义和本土文化有了粗浅的思考。
对英雄李林及其事迹,多年来我一直琢磨、思考,并试图把那些“先进材料”式的事迹揉碎了重新链接,对她所具有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分子重新认识,我感受颇深:一是悲壮;二是宿命;三是羞愧。
说悲壮,是感慨李林牺牲时不到25岁,肚里还有三个月大060的孩子。自己从小在养父母家生活,到死都不知道姓啥、哪的人。她上没有血脉至亲,下没有生命延续,就像数学里的线段一样看似干脆,实则孤寂。她在他人的怜悯下再生,在他人的叹息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