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主要进行的是启蒙教育,常用的教材有《千字文》、《太公家教》、《兔园册府》、《蒙求》等,也学习儒家经典,主要是打好文化知识基础。
家学和村学一般都是以文化启蒙教育为主的。唐五代私学中层次较高的是寺院、山林的讲学和书院。
唐代中后期,兴起了士人隐居山林、寺院读书的风气。晚唐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横行,很多读书人更倾向于隐居读书以避世乱,因而其风更盛。罗浮山是岭南士人的隐居读书中心,衡山是南方人士的隐居读书中心,而北方士人的隐居读书中心则是嵩山、泰山和中条山[29]。隐居读书的人中有很多名儒硕学,于是就有一些青年学子主动投到他们的门下,请求指导,山林、寺院的隐居读书,就与讲学结合在一起。
山林讲学的风气,从东汉以来就已存在。到唐中叶更兴盛起来。比如阳城,在隐居中条山时,“远近慕其德行,皆从之学”[30];卢鸿,“博学,善书籀”,唐玄宗征拜其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就。朝廷只好“赐隐居服,官营草庐”,他到山中后,“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31]。可见山林讲学规模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