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奖文艺片三问:创作出发点和宣发目的地
\n \n
1905电影网讯 6月15日,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大家看电影——中国文艺片的出路”论坛在黄浦江畔举行。李霄峰、张秉坚、王才涛这三位青年导演来到现场,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文艺片的创作出发点和市场出路。
文艺片的创作出发点是导演还是观众?
对一部文艺片最简单粗暴的差评就是“看不懂”,这往往是因为,文艺片的导演总是耽于自我表达,将叙事和节奏设置得脱离了大众的趣味。在谈到文艺片的时候,本次论坛首先抛出了本源性问题,即“文艺片的创作,应该从导演的需求出发还是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现场粗略统计,约有三分之二的观众选择了“从导演出发”。一位女士表示,很多导演眼中的观众需求其实往往是他们想象中的需求,与其去猜测观众要什么,不如做好导演的专业思考和创作。李霄峰对此十分赞同:“那些追求市场的导演,其实追求的只是想象中的市场。”
在张秉坚看来,直指人心的文艺片必须以导演为核心。所谓的看不懂,并不意味着没有存在价值,“看不懂毕加索,也不能说毕加索没有价值啊”。相反地,新颖的电影语言和美学,会促进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张秉坚表示:“年轻导演做实验性、前瞻性的作品都会给工业化带来新鲜事物,如果全面忽视就会面临危机,总有一天,你们会发现,人口不够。”
文艺片的档期选择应倾向热门还是冷门?
在文艺片没有专门放映空间的现实条件下,许多文艺片不得不进入商业院线,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以往,许多文艺片导演选择在冷门档期上映,例如三月、四月。现场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也认为文艺片应该集中到冷门档去。
不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容,绝对的档期论似乎在渐渐式微。以李霄峰的《少女哪吒》为例,该片选择在热度并不高的7月9日上映,但由于定档同一天的还有《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这样的影片,这一天似乎也被炒热了。
李霄峰对此显然早有预判:“其实现在已经没有热门和冷门之分了,上映的片子太多。”至于文艺片进入商业片的包围,是否还能有生路,李霄峰还是有一定的信心:“大河有水小河满,整个市场是往上走的,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观众。”
文艺片需要借鉴商业片的宣发模式吗?
每一部票房失利的文艺片,身后都站着一群背着黑锅的宣传人员。就在参加本次论坛前,李霄峰略郁闷地退出了一个微信宣传群,他提出了很多要求,不断地干涉到宣传人员的工作,而且最后还发现,其实自己没有那么懂。有一位女观众犀利地告诉他:“营销的时候还以导演为中心,市场是不会买单的。”
现场的大多数观众认为,文艺片需要借鉴商业片的宣发模式。而张秉坚却持不同意见:“商业宣发模式需要钱和资源,这些正是文艺电影缺乏的。”对于许多人看好的电影节“镀金”路径,张秉坚的观点也比较一针见血:“电影节太难了,是可遇不可求的,每届的口味和主题都不一样,选片人和主席也都会换。而且,在电影节上得奖的,不一定会发行得更好,《推拿》拿了金马奖最佳影片,还是没有得奖比较少的《十二公民》卖得好。”
在这些青年导演眼里,网络发行模式是一件好事,多少也算是收回成本的方式。王才涛透露,2008年,电影的网络版权还是三十几万,到了2015年,这个价格就可以达到三千万了。不过,张秉坚对此并不乐观,他透露目前文艺片的网络版权价格还是非常低。但无论如何,互联网总是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个性。只是,这群怀抱电影梦的年轻人怀疑,缺失了大银幕和电影院,电影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
[1905电影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n